一、专业定位
本专业立足广东,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跨专业的优秀视觉设计创意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创新思想、团队精神、市场意识、国际视野;着重开发学生视觉设计能力以及对现代社会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引导学生掌握先进视觉传达设计理念,倡导独立思维、服务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培养新一代创新型、实用型的视觉传达设计优秀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领先的审美判断、系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设计思维、表达、沟通和管理技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较强的策划设计、艺术造型、视觉表达与执行能力、信息化时代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及跨媒体相关产业,能够从事企业品牌形象设计、新媒体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出版物设计、插画设计、视觉空间设计等设计、研究、管理和教学工作,能从事交互信息设计、影视后期制作、用户界面设计等新兴媒体设计工作。
目标1(基本素质):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
目标2(专业知识能力):掌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核心知识,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设计意识,并扎实掌握专业设计的技能如手绘、摄影、数字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方向领域内的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具备工匠精神,运用专业知识为国学习的思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目标3(设计开发能力):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相关领域的基本创作及研究方法,能够在经济、科学与艺术交叉领域开展创新性的工作;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人文、伦理等因素。具有较强的网络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能力,充分利用数字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提高设计表现能力,会获取和应用网上信息为专业服务。
目标4(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掌握本专业类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具备较为完备的、符合专业方向要求的工作能力;能够通过学习适应职业发展,在设计领域、教育培训领域、新媒体领域等具有职场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目标5(终身学习能力):具备专业发展意识和持续发展能力。能够对专业发展中的新知识、新思想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纳与整理,并将先进的设计理念有效地运用到专业实践之中。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分析解决各种设计问题,并以终身学习的态度去适应社会与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规格
(一)学制学位
标准学制为 4 年,可在 4~7 年中完成学业,修满160学分,符合广东理工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二)基本要求
1.职业道德: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贡献自己的力量于祖国和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健全的法治意识。
2. 理论素养:能够将设计学、美学、心理学和相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原理综合应用,并具备传统媒体和现代新媒体设计创意、制作及技术应用所需要的相关理论素养。
3. 行业理解:了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领域内的前景需求和发展动态,熟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方向领域内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4. 设计开发:具有设计、开发、企划及提出创新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应用交叉学科知识,分析并解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领域中的问题。
5. 实践能力:能独立或合作完成技术研发、项目策划、作品创作、市场运营中的至少一个环节,具备符合行业对从业人员所需求的实践工作能力。
6. 服务创新能力:具备服务社会意识,能运用所学知识参与设计能力,针对专题方案能设计、分析、创新能力。
7.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设计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设计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个人和团队: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沟通交流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 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沟通与交流:能够就视觉传达设计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用各种方式进行设计展示,能够完整表达设计方案、清晰陈述设计理念。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创业能力:掌握设计创意、表达、沟通、加工的基本方法,能基本胜任本专业领域内一定设计项目的策划、创意、组织及实施;能够了解所学设计学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基础技能。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设计管理原理与价值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
本专业由三大板块九个模块组成,其中三大板块分别是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九个模块分别是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任选课、专业方向选修课、校内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企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论文)。
课程类别 | 学分 | 课程名称 |
通识课(31.5%) | 公共必修课 | 44.5 | 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 |
公共选修课 | 10 | 公共艺术类限选课、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四史”教育等 |
专业课(50%) | 专业基础课 | 31.5 | 专业造型(设计素描、色彩)、构成形态与设计、设计概论、视觉传达设计史、设计美学、广告学原理、设计心理学、电商摄影、图形设计、字体与编排设计、书籍与出版、插画设计、包装形态与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1)-AI、计算机辅助设计(2)--C4D、计算机辅助设计(3)--PS |
专业核心课 | 26 | 界面交互设计、信息图表设计、视觉符号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流程、新媒体广告设计、平面系统设计、展示与陈设 |
专业任选课 | 6 | 文案创作、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设计思维与方法、中国造物文化史、导向系统设计、视觉设计前沿、版画设计与制作、纤维艺术、视觉表述 |
专业方向选修课 | 12 | 国潮包装设计、品牌整合创新设计、版式设计、IP形象设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品牌策划与推广、影视分镜头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网页设计、短视频制作(AE)、动态图像设计、动态广告摄影 |
实践课(18.5%) | 校内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 12 | 军事技能、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交互信息设计实训、跨界与融合设计实验、粤港澳大湾区红色文化主题设计实训、社会创新设计实验、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实验、竞赛拓展实训 |
企业综合实践 | 12 | 毕业实习、企业综合实践项目课程 |
毕业设计(论文) | 6 | 毕业设计(论文) |
合计 | 160 |
|
五、师资队伍
(一)专业带头人
刘婷,设计艺术副教授,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主任,民盟盟员。从教十几年,主要担任《展示设计》、《包装设计》、《包装形态与结构》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认真负责。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4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主持、参与各类项目17项,主持科研项目5项,其中省级项目2项,市级1项、院级2项;参与省级科研项目2项,市级1项。主持质量工程项目4项,其中主持省级项目1项,院级项目3项;参与质量工程项目5项。
(二)师资队伍结构
教师队伍人数共24人,现有教授2名,现有副教授3名,讲师6名,其他职称1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有17人,占比90%。本专业教师具备艺术学、传播学、美学等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是多学科交叉、多方向发展的教学团队。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即能满足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又能较好地保证该专业的教学质量。
六、教学条件
本专业主要实验室拥有CAD电脑实验室四个;拥有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模型制作实验室、云图数字创意实验室三个、文创产品设计研发中心一个;拥有喷绘打样机、高档彩色打印机、专业模型制作台、切割机、磨砂机、专业钻孔机等等特种设备,能够满足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平台及专业实验室情况 |
序号 | 实验室名称 | 实验室性质 | 仪器设备 | 仪器设备总价(万元) |
1 | 艺术设计CAD实验室(1) | 专业实验室 | 专业电脑 | 55 |
2 | 艺术设计CAD实验室(2) | 专业实验室 | 专业电脑 | 60 |
3 | 艺术设计CAD实验室(3) | 专业实验室 | 专业电脑 | 60 |
4 | 艺术设计CAD实验室(4) | 专业实验室 | 专业电脑 | 60 |
5 | 虚拟仿真实验室 | 专业实验室 | 专业电脑 | 80 |
6 | 云图数字创意实验室 | 实训场所 | 专业电脑 | 70 |
7 | 文创产品设计研发中心 | 实训场所 | 喷绘打样机、高档彩色打印机等 | 55 |
8 | 模型制作实验室 | 专业实验室 | 专业模型制作台、切割机、磨砂机、专业钻孔机等 | 40 |
9 | 静物室 | 基础实验室 | 静物模型、石膏等 | 20 |
10 | 画室(1) | 基础实验室 | 画板、画架 | 5 |
11 | 画室(2) | 基础实验室 | 画板、画架 | 5 |
12 | 画室(3) | 基础实验室 | 画板、画架 | 5 |
展厅一角
文创产品设计研发中心
虚拟仿真实验室
云图数字创意实验室
七、专业特色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创作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先导”的定位理念和“建成特色鲜明、与粤西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高水平专业”为建设目标,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以服务粤西经济为抓手,融入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中,打造学科特色与亮点,培育一流课程,树立对外服务标杆性项目。自成立以来,累计获得大广赛、学院奖、未来设计师等国内外省级以上奖项100多余项;省、市、校级科研及教改项目30余项;主持并参与对外服务项目20余项。